牡丹江市多层建筑钢结构承载安全鉴定方法
牡丹江市多层建筑钢结构承载安全鉴定方法,
钢结构框架的结构布置体系有两种形式:①铰结体系;②刚接体系。
铰接体系其传力途径明确,设计、施工、安装简单但其要依靠很多的支撑来提高其刚度和整体稳定性,这就给工艺布置带来诸多不便,而就支撑体系来讲其用钢量也是相当惊人的,通常为主材用量的20%~30%甚至更高。
在另一方面,铰接结构体系将在梁中产生较大弯矩8造成梁的耗钢量比刚接体系增大,而柱主要只承担轴向力,要比刚接体系中为压弯构件的柱要省材。铰接节点要比刚接节点好处理,因此在设计中应能采用这种思路:在由梁柱组成刚架来抵抗侧力时,只需一部分梁和柱刚性连接,其余则做成铰接,既节约材料又简化结构。
框架结构的主要缺点就是抗侧刚度较小,侧向变形较大,这就需要在结构中设刚性跨,但对于刚性跨在地震作用下到底如何分担地震力尚无明确规定。国外有采用桁架作为刚性跨的,由框一桁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可知:
框一桁架结构可以实现“强柱一中梁一弱腹杆”的抗震设计原则,具有典型的多道抗震防线特征,弹性阶段以桁架斜杆为主要承受侧向力作用杆料,斜杆随着裂缝的发展逐渐退出工作,地震作用力逐渐向框架部分转移。体系的滞回曲线呈反s形,受力明确,便于在设计中控制刚度的分布和塑性铰出现的部位及顺序。
这样对于到底采用铰接体系,还是刚接体系是很难明确地下定义的。要根据场地地震地质、工艺布置、材料选用等情况综合考虑比较后选用。
——钢结构框架抗震设计——
钢结构框架的抗震的力学性能与计算模型吻合情况如何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构件、节点、支撑。
对于构件问题,其在弹性工作状态下的性能已是十分清楚,也有很好的计算方法。在钢结构框架体系中,关于构件是否能允许进入塑性阶段,这还有待于探讨,一般情况下对重要结构,是不允许进入塑性阶段,即不考虑利用构件进入塑性后的那一部分能力,把这一部分能力作为安全储备。
另外,由于设计用地震动输入的欠准确性和结构在地震时的非弹性破坏机理的复杂性,使得“塑性结构”的设计方法无法准确预知结构遇到地震时的破坏程度。这样一来,对于钢结构构件在弹性状态下的受力性能现在已有很好的解决了。
而对于钢构件的空间扭转情况,节点连接情况等迄今没有得到解决。结构的质心和刚心偏离愈大时,水平力的空间结构的扭转作用就愈大,各楼层的质心和刚心之间也不可能不存在偏心,在地震平动分量作用下将发生扭转振动,此时空间结构的表现为空间振动。
这时必须考虑其扭转效应,偏心结构的地震反应与频率比、偏心率、结构自振有关。许多的规范规定,对偏心不大的结构的抗震计算,仍采用动力偏心矩法的简化计算。
Eurocode8规范中的e1称为附加偏心距,由下式求得的值中取较小的一个。